理氣活血,提亮膚色!

宋朝《太平聖惠方》是其中一個古籍,當中紀錄的駐顏美容方「七白膏」流傳至今依然常用,這方就是由白芷、白蘞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白芨、白蒺藜、白僵蠶七味中草藥構成。

白芷

味香、辛,性溫,是一味解表藥,一些美白方中經常使用白芷,增進皮膚推陳出新,延緩皮膚朽邁,消弭臉部色斑。《日華子》紀錄白芷「止痛生肌,去臉部疵瘢」,《本經》紀錄白芷「長肌膚,滋潤,可作面脂」。

白蘞

味辛、甘,性涼。清熱解毒,散結止痛,生肌斂瘡。經常使用於各類皮膚炎症。《藥性論》中紀錄,白蘞「治面上皰瘡」。

白朮

味苦,性溫。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。《藥性論》中紀錄,白朮「主面光悅,駐顏,去皯」。皯,就是面色枯焦黝黑的意義。脾胃欠好的人簡單氣色欠好,神色發黃,白朮可以調度脾胃,補氣益血,美白潤膚。

白茯苓

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紅色局部,味甘、淡,性平。可祛斑增白、滋潤皮膚,助白朮健脾益氣。《本草品匯精要》紀錄,「白茯苓為末,合蜜和,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。」

白芨

味苦、甘,性平。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。對痤瘡、體癬、疤痕等皮膚麻煩有必然影響。《藥性論》中紀錄,白芨「治面上皯皰,使人肌滑」

白僵蠶

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,因傳染白僵菌而病發致死的僵化蟲體。味咸、辛,性平。祛斑美顏,祛風,可治面黑、斑點、口眼傾斜等症。《醫學啟源》紀錄白僵蠶「去皮膚間諸風」。

這些「姓白」的中藥,多具有理氣活血的成效,當人體吸收了改善了氣色,外表看起來也能起到必然的調度膚色的作用。使用中藥美白,可不是用量越多效果越好的,通用分量適合外用,內調需要堅持的時間比較長,但美白效果更持久自然,所以按個人體質獨立開方運用效果最理想。假如擅自購買藥材運用,或許會呈現敏感的景象,護膚不成,反而會損傷皮膚。

從中醫角度看,皮膚白皙透紅就是身體健康的表癥。皮膚偏青、偏灰、偏黃、偏黑等往往是身體健康欠佳,臟腑氣血失調,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表現。所以,美白不但要注重局部皮膚的美白護理,還要強調內治內調。

針灸美白是根據施針的經絡穴位,配合手法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,從而改善機體的微循環,增加皮膚的營養。肌肉的彈性改善了,表面也會更飽滿。如果在面部施針,可以促進面部色斑的吸收,也可促進痤瘡創面的癒合和痘印的消退,達到美白悦色,駐顏減皺的效果。

通過針灸補益臟腑氣血,有助調陰陽、通經活絡等當血液運轉流暢起來,營養輸送及排毒效率增加,可以達到皮膚光潤悦澤的目的,彈性多了整體也會看起來精神好了,年輕不少。另外針灸美白的針刺有雙向調節作用,既能抑制皮脂腺分泌、減少皮膚油膩,又能促進皮脂分泌,防止皮膚乾燥。春天應用尤其合適。

如有任何查詢,歡迎親臨或致電2688 6900預約。